藏族导演万玛才旦(中)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元宵节,是在飞舞的雪花和纷飞的焰火当中,与前来观看他的电影《寻找智美更登》的观众一起度过的。

在北京艺术影院百老汇电影中心举行的“青年导演新影像”活动,《寻找智美更登》是活动展映的第一部电影。此片是万玛才旦的第二部长片,曾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大奖。和他的第一部电影《静静的嘛呢石》一样,这部电影也是藏族题材,全部使用藏语对白。在万玛才旦看来,描摹藏区当下真正的生活,是他拍电影的出发点。

在成为一个导演之前,万玛才旦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藏族作家了,“我的写作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和电影反差很大。在西藏,这样的风格非常受欢迎。因为藏族史诗本身就是真实与虚构结合的,用历史学家的眼光去看,可能很不可靠。普通藏族人说话也是这样的方式,别人听起来可能有点虚,但他自己觉得是真实的。”

万玛才旦一直非常喜爱电影,但最终成为一个导演,“非常偶然”。“我从小一直到硕士毕业,都没有真正接触到电影这个专业,后来有一个基金会支持在藏区的项目,我就写了一个申请,通过以后就有了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机会,之后就是拍短片,然后才拍长片的。”万玛才旦说。

《静静的嘛呢石》讲述的是一个小喇嘛回家过年的故事,《寻找智美更登》则是一个藏族导演和自己的商人朋友在藏区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来演出以经典藏戏《智美更登》为背景的电影的故事。大量的长镜头,使用很多非职业演员,纪录片般的平实风格,是他的电影的招牌特色。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

曾经有影评人用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风格,来与万玛才旦做比较。在他的电影里经常会有一些看上去像是意外的闲笔,比如路上突然出现的牦牛群,赶牛的藏女对询问她名字的问路者说:“如果下次再相见的话,就告诉你我的名字。”

在万玛才旦看来,他“只是用非常精细的方式来拍一部故事片”,他自己写电影剧本,会用大量时间来设计所有的情节和台词。非职业演员给他的电影带来一种格外质朴的感觉,也带来很多拍摄的困难,“有的镜头要拍100多次,还有的角色换演员换了好几个”。

他用很多固定的长镜头,一般的观众可能会觉得万玛才旦的电影很闷。但他有自己的考虑,“这是最适合这个故事的表现方式,我不希望强加给观众们什么印象,而是让人们看到人物自然的感情流露。”固定镜头也是他的藏式审美的选择,“这是纯粹的藏族电影,我参考藏族的审美方式,想到了唐卡。一幅画就可以说清故事,表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就是这样。”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也是他的电影里经常出现的情景。传统的藏戏与节奏强烈的藏语流行歌曲,放“唐僧喇嘛”(《西游记》)故事的电视机里也经常出现男女亲吻的镜头,藏族老人会抱怨“一家人怎么一起看嘛”,不会唱藏戏的藏戏团演员……“这些就是现实的情况。”万玛才旦平静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