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生活在甘南草原上的藏族母女。甘南草原面积3758万余亩,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夏河、碌曲三县,是黄河首曲最大的一块生态湿地。 徐雪 摄

  甘肃“两会”期间,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尚勋武认为,甘肃脱贫考核的指标体系都是为农区“量身定做”,因此应用在以半农半牧区或纯牧区为主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碌曲以及天祝县,就会造成指标体系和实际情况产生较严重的“水土不服”。

  “应对纯牧区、半农半牧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专门建立起指标体系。”尚勋武建议,甘肃省参考青海、四川等省经验,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建立专门的考核指标,用于对玛曲、碌曲以及天祝等县区的考核。

  记者梳理发现,甘肃藏区的发展是许多政协委员此次关注的热点之一。甘肃省政协委员、合作市勒秀镇吉利村党支部书记楞木代26日向中新网记者介绍,吉利村是一个半农半牧的村庄,2017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的目标,村道硬化、自来水入户、通讯信号都实现了全覆盖,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民众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村卫生室缺少全科大夫、村民外出看病成本高报销比例低。”楞木代说,村里有60多名小学生,在距离10多公里外的镇中心小学寄宿上学,接送孩子成为留守老人和妇女的负担,只能求助邻居帮忙接送。同时,学生接送存在超载、无证驾驶和农用车载人现象,安全风险较高。

  楞木代建议,提高村级医疗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解决“留不住”问题,同时加大医疗帮扶力度,选派医术精湛的全科大夫到村上开展帮扶工作;为勒秀镇寄宿制学校配备校车和专职司机,或协调公交公司派车接送,所需费用采取政府补助和学生个人共同承担的办法。

  甘肃省政协委员、甘南州政协主席徐强说,脱贫攻坚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一些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深度贫困问题和短板也更加凸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仍有1470个自然村不通等级公路,出口公路不畅,路网密度低;扶贫产业低端化、同质化问题突出,对贫困人口脱贫的带动辐射能力有限,人才、技术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贫困劳动技能培训层次低、输转率低、成本高;甘南70%以上的国土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

  “对此,建议应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做优做细做强扶贫产业,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徐强说,比如增加“天保工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力争将贫困地区林地、草地、湿地全面纳入国家生态奖补范围,生态核心区所有农牧民身份置换为生态管护员,优先实施生态移民整体搬迁,据测算,甘南州尚需安排生态保护岗位2万个,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规模增加到1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