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四月下旬,甘南草原的春天姗姗来迟。山峦坡洼、河畔沟谷的草场开始返青,枯黄中透出嫩绿。

  4月19日,记者来到甘肃合作市佐盖多玛乡的美仁大草原,蓝天晴日被乌云笼罩,雪花随风飘扬,不大一会儿,草原披上了一层淡淡银装。由于地气暖,雪落在公路上化为湿漉漉的雪水,近处草场上雨雪交融,冒出大片大片的绿草芽尖,顶着雪水珠,一派欣欣向荣。

  牧民格吉道州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春天隔三差五地下雨雪,天一晴,雪化得快,牧草‘嗖嗖’地往上长,草场返青特别快。草长好了,我们这里啥都好了。”令他更高兴的是,国家连续6年实施的草原奖补政策,第一轮5年过去后,2016年的补助标准提高了,他家的700亩草场获得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等共1.8万元。“有了这些补助,满足了生产基本需要,养殖的牛羊数量减少了。”

  “‘十二五’期间,我州禁牧补助标准为20元/亩,草畜平衡奖励标准为2.18元/亩。2016年,禁牧补助标准提高到21.67元/亩,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提高到3.35元/亩。”甘南州畜牧局草原科科长权宏林向记者进一步解释。

  甘南草原被誉为“黄河蓄水池”“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上游地区重要的天然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每年向黄河补水65.9亿立方米,占到黄河总径流量的11.4%;每年向白龙江补水27.4亿立方米。全州草原达4084.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0.3%。“甘南草原属于亚高山草甸类型,草品质优异于我省河西祁连山草甸,更优异于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牧业省区的草场。平均亩产鲜草371公斤,平均载畜能力为每5.9亩可载畜1个标准羊单位。”甘肃省草原站副站长张榕研究员介绍。

  与此同时,据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家欧阳志云计算及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赵同谦教授评价,甘南州4084.9万亩天然草原年释放氧气达138.89万吨,释放氧气的经济价值达2.5亿元;年固定二氧化碳达190.63万吨,原年固定二氧化碳的经济价值达3.48亿元,平均每亩年产生碳汇价值8.52元,是海拔3000米以上同类地区草原亩均碳汇价值最高地区。

  由于气候变暖、人口增加、超载过牧等因素,加剧了天然草原退化。国家为此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惠及广大草原和牧民,自2010年开始连续6年用“真金白银”保护我国草原生态。甘南州全面落实国家这项惠民政策,“十二五”期间第一轮草原奖补政策全州每年实施禁牧草原887万亩,推行草畜平衡2855万亩,全州每年兑付禁牧补助资金1.77亿元,兑付草畜平衡奖励资金6225多万元,2016年,全州每年落实禁牧草原887万亩,落实草畜平衡奖励2938.84万亩,每年兑付草原补奖资金2.91亿元,其中禁牧补助资金1.92亿元,草畜平衡奖励资金9845多万元。

  草原奖补政策,在甘南州实现了“减畜不减少收入”的效果。合作市佐盖多玛乡新寺村牧民贡保杰家有600亩草场,前些年养了140多头牦牛,还有几十只羊,使得草场退化严重。贡保杰告诉记者:“2010年,我们村按照村规民约,自觉减少牛羊来保护草场。而国家实施的草原奖补政策,真是一场及时雨,补助资金发在‘一卡通’上,今年发了1.59万元。我家现在只养了80头牦牛,没养羊。村里人都减少了养牛养羊数量,草场慢慢缓过劲来,长得很旺。”

  据悉,甘南州草畜平衡区2011—2013年共核减超载牲畜137.895万个羊单位,占甘肃省上核定任务的101.04%;2016年全州超载牲畜核减任务12.83万个羊单位。并决定将甘肃省核定的剩余84.82万个羊单位按30%、30%和40%的比例全部核减,确保2020年全面实现草畜平衡。

  “夏天来我们美仁大草原,一条沟里绿茵茵一片,真是好看。”佐盖多玛乡驻村干部周毛告诉记者,“近两年草原草长高了,草长好了,生态环境改变了。野黄羊数量也增加了,经常成群结队出现在草原上,少则20只,多时达80只,见了人也不怕。经常有牧民们来投诉,野黄羊与家畜‘争抢’吃牧草。”生态环境的改善,给乡村干部和牧民添了“新烦恼”。

  甘南草原生态逐年好转。据全州建成的7处国家级草原资源固定监测点监测,2016年全州天然草原平均草群高度为15.3厘米,较2010年提高了3.2厘米,增长了26.4%;草原植被盖度为96.65%,较2010年提高了4.65个百分点。全州退化草原总面积由3676.32万亩缩小到3135万亩,缩小了14.7%,其中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积由3260万亩缩小到2455万亩,缩小了24.7%;鼠害面积由1572.6万亩缩小到808万亩,缩小了48.6%。黑土滩型草原面积由400万亩缩小到229.4万亩,缩小了42.65%。

  国家草原奖补政策如春风雨露,滋润着甘南草原,纯净美丽、秀水青山的甘南大美草原画卷,正向我们舒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