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5日透露,随着越冬候鸟、青海湖裸鲤以及普氏原羚等多个指示性物种数量逐年递增,表明目前青海湖整体生态系统功能趋好。

  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其不仅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而且还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气候调节器。

  据了解,青海湖作为中亚、东亚两条候鸟迁徙路线的交汇点,每年在青海湖迁徙停留的候鸟超过10万只,是中国境内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青海湖已迎来大天鹅在内的冬季候鸟超过6万只,其中有着“鸟中仙子”之称的大天鹅达2134只,数量较往年略有增长。

  “青海湖地理条件特殊,地下水几乎常年保持恒温,(冬天)看上去冰天雪地的地方却有大量的不冻泉水,为越冬候鸟提供了必备的生存环境。”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调研员何玉邦说,“今年青海湖水位上升,湿地面积扩大,泉眼增多,水生物和水草不断增加,是越冬候鸟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此前公布的数据,2016年青海湖总面积达4451.45平方公里,创近16年最大值。

  而青海省环保厅上月15日公布指标同样显示,青海湖流域连续5年水质优良,地表水(河流)8条主要入湖河流监测断面水环境质量均为Ⅰ至Ⅱ类。

  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珍贵鱼类,其作为维持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关键物种,已于2004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

  来自青海省农牧厅渔业局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量达到7.08万吨,比保护初期2002年的2592吨增长超过27倍。

  此外,记者梳理2010年至今7年间普氏原羚监测数据发现,2010年该物种数量恢复到500只左右,而2015年监测时则突破1200余只,至2016年8月时该物种在青海湖周边生存数量为1464只。

  近年来,青海官方通过修建饮水池、预留迁徙通道、拆除网围栏刺丝、投喂越冬草料等方式以保护普氏原羚生存环境,“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正不断上升,种群基数增大,出生率也将随之增加。”何玉邦说。

  何玉邦表示,候鸟、青海湖裸鲤以及普氏原羚虽在青海湖大生态环境系统中“各取所需”,但三者种群数量的增加,足以证明青海湖整体生态系统功能呈趋好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