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贡艺术(堆绣)、土族盘绣、藏绣、河湟刺绣、皮绣……翻开青海民族文化的历史画卷,“青绣”如珍珠串成的精美项链,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在其中。前不久召开的青海省政府专题会上强调,打造“青绣”品牌,让老手艺绣出新生活。
       “青绣”是青海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密码和文化图腾。“青绣”具有门类众多、题材丰富、工艺精湛、制作精细、用途广泛、特色鲜明、产品丰富、从业人员较多的显著特点。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青绣”不仅仅是指尖功夫,更是顶尖技艺,展示青海民族团结、生态保护和特色文化的窗口,打好绿色发展“四张牌”,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的又一有力抓手。
       目前“,青绣”已成为与青海省“拉面经济”相得益彰的特色产业,是青海省广大农牧区妇女弘扬保护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手艺。因此,我们要全方位展示“青绣”独特的文化魅力,大力传承与发展“青绣”,聚力打造提升“青绣”品牌,不断提高青海刺绣艺术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增强青海文化软实力,进一步丰富文明色彩,让更多的人看到更富内涵的地域特色文化,促进青海文化产业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民间刺绣的保护、传承与发展。2019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努力繁荣文旅产业。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把握文化脉络,提炼文化主题,展示和传播昆仑文化、河湟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实施青海解放70周年文艺创作工程,推出一批反映巨大发展成就和新青海精神的精品力作。办好文化旅游节。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打造和提升‘青绣’品牌。”
       研究“青绣”产业发展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我们注意到,青海省刺绣发展中还存在规模小,组织散,创新能力较弱,设计力量缺乏,从业人员培训不足,各地区、各门类之间发展不平衡,未形成统一品牌等问题。我们要加大与青海省外刺绣艺术界的交流合作,优势互补,举办青海与外省刺绣联展,提升青海刺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充分展现青海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服饰、土族服饰、撒拉族服饰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服饰在当下生活中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成果,推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实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
       要做强做大“青绣”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让全省30万“绣娘”捧着艺术的“金饭碗”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处理好分散与整合、传承与创新、产业与市场的关系,多部门合力推动,促进文化和谐、技艺传承、品牌塑造、挖掘创新、规模发展,让“青绣”绣出美物、绣出财富,绣出农牧民群众的美好未来。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打造一个品牌、形成一个产业、建立一套名录、培养一批传承人、走出一条现代营销的路子、开拓一个市场、开展一系列宣传展示,实现“青绣”的技艺传承和推陈出新,让“青绣”成为体现青海省山水、人文、和谐、技艺的“四美图”。
       坚持中华文化这一核心特质,坚持手工刺绣与非遗传承的技术特质,大力发扬和传承特色文化,让“青绣”成为广大农牧区妇女巧手脱贫的重要途径,成为青海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头戏,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带动更多民间传统文化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