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甘南迭部县扎尕那。(资料图)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过去因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庆幸的是,也因此免去了“过度开发”、“商业化”等全国很多旅游目的地如今面临的建设困扰,而保留了完好的青山绿水、淳朴的民风和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成为近年来愈发热门的旅游“打卡地”。

       文旅融合增“流动景点”旺季延长

       2016年底,甘南提出“旅游兴州”。事实上,甘南旅游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逐渐起步。“那个时候,镇上见到的中国游客很少,反而来自德国、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的背包客很多。现在,一到夏天,满镇子到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游客。”在甘南郎木寺镇开了三十多年藏饰店的登格才让回忆着小镇的旅游变化。

       过去,登格才让和郎木寺镇上所有店家基本每年只营业三至四个月,即从农历六月至九月底。在他的记忆中,过了“十·一”长假,镇子上十分安静,街上几乎看不到人。现在,虽然冬季人不多,但一年四季有游客,他的开店时间也延续到了全年。

       甘南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庹兴峰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介绍,近年来,该州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一县一节会、一县一赛事,举办香巴拉旅游艺术节、锅庄舞大赛、赛马大会等系列重大节庆活动,形成了月月有节会、县县有特色、时时有看点、处处有惊喜的局面。同时,《金鼎梵音》《唐东杰布》等藏戏常态化演出。

图为秋日甘南草原。(资料图) 

       此外,还通过举办全国露营大会、藏地传奇自行车赛、冶力关杯拔河公开赛、迭部国际大力士赛等品牌赛事。这些“活态”文化和赛事成为甘南草原上“流动的景点”,逐渐推动藏地旅游“淡季不淡”,延长旺季。

       游客从“停车拍照”到“走进藏家”

       在甘南从事旅游业十余年的岗拉梅朵旅行社总经理李强说,近年来,从游客角度来看,最大的变化是,过去游客游玩甘南大多是报旅行团,基本是“停车拍拍照”就走了,因为整体感觉是“线长点少”,比如进入甘南夏河境内后,一直往里走途经合作、碌曲、迭部多个市县几百公里路,能“停下来住几天”的景区点太少。

       现在,随着甘南州高速、公路等交通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后,越来越多人选择自驾游甘南,而沿途每个县市都推出新的景点和文化体验项目,游客开始“走进藏家”体验式游玩藏地。农家乐、藏家乐、帐篷酒店……一个个有民族特色的民宿、美食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建起来,既有纯正地道的藏餐,也有清淡鲜美的内地菜肴,吃素的游客也不再愁“一路都是肉”,新鲜水果也是应有尽有。

       李强说,现在甘南入境游有个明显的变化是,过去的欧美背包客少了,而港澳台、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华侨游客多了。来过甘南之后,很多游客谈印象最深刻的是“甘南目之所及看不到一点垃圾纸屑的干净”。

       “我来过甘南多次,因为甘南确实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但二三十年前初来时心有顾虑,所以我从最初跟团、到现在一个人背着‘长枪短炮’,走过很多藏族村落,经常住在牧民家里,熟悉之后才了解藏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香港摄影爱好者黄申辉笑称,原来藏民佩刀也是为了一种装饰,有时是拿来割肉吃的工具。

       “旅游热”改村容 变民风 提收入

       庹兴峰说,甘南旅游70%在乡村。大规模建设15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是“十三五”期间甘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创新举措。目前,镶嵌在甘南大地上的10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既带动9740户4.14万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又弥补了甘南旅游“线长点少”的不足,为加快构建“点上抓景区、线上抓景点、面上抓景色、空间抓布局、整体抓协调”的大旅游格局提供了“坐标式”支撑。

       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对媒体介绍说,曾经的甘南州,虽顶着“九色香巴拉”的光环,但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影响,部分居民、尤其是游牧民的家庭卫生依然未摆脱“游牧生活”影子,“院子当草原、房子当帐篷,乱堆乱放、乱倒乱扔垃圾。”

       俞成辉说,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从2015年3月以来,甘南州委州政府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在甘南州开展“伤筋动骨”“入心入脑”的“环境革命”。该州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已初步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大草原“全域无垃圾”目标。

图为甘南舟曲县巴藏县巴寨沟“乡村旅游热”。(资料图) 

       庹兴峰坦言,“全域无垃圾”“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既改善甘南人居环境,也推动甘南旅游快速发展。而迅速走俏的甘南旅游,同时也“倒逼”甘南提升整体环境,丰富旅游文化产品,不仅改变村容村貌,同时“旅游减贫”效果十分明显,确实是“美了草原、富了农牧民”。

       据统计,甘南州2018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220.9万人次,同比增长10.4%,旅游综合收入58亿元,同比增长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