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纪录片领域也不例外。由前年大火的纪录片《第三极》制作团队与央视联手再创的新作《极地》日前与广大观众见面,再次聚焦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极地》的风格跟《第三极》类似,都尝试通过单元故事书写一种地域变迁和共识。

《极地》剧照

  在藏地纪录片《极地》的首播发布会上,中国传媒大学张雅欣教授评价,《第三极》这个纪录片为何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是因为这个社会需要《第三极》《极地》这样的片子,更是因为它是我们社会中的一个精神寄托,回应着这一时代的需求。在《极地》中,各种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将西藏这个曾经作为地理意义上的佛教和信仰空间置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符号的“非遗”、文化传承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净土。

《极地》剧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极地》表达的不仅是现代文明下传统记忆与自然的回归,更是在讲述一个含义深刻而有意味的民族文化认同故事。很显然《极地》在各种隐含传统文化复兴的叙事中,它已经超越了宣传片类型的限制,变成了一种丰富西藏地域历史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延伸价值。

  作为《第三极》的姊妹篇,《极地》继承了《第三极》极度宏伟的画面效果,高耸的雪山、湛蓝的圣湖、苍翠的森林,展示了西藏惊心动魄的美。如果说《第三极》告诉我们说西藏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向往之所,那么《极地》,就是通过21个故事,向我们展示在这样一个最靠近天堂的地方,人们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极地》剧照

  《极地》通过舞蹈、传统壁画、手工艺术等嵌入了信仰的意识和原生态民族元素,将各种凝聚了藏文化和人们期望的民族文化智慧展露无遗。“人们一旦懂得了需要谨慎对待自然的道理,就会将这样的行为准则转换成为成套的仪礼和禁忌,并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中”, 韩国生态学家全京秀说。在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中,人们用善念和乐观,一种最能承载藏民族对周围生活环境的态度和感受,完成了对环境的积极适应。

《极地》剧照

  如果要问,《极地》到底要表达什么?总策划曾海若已经在纪录片中给出了答案:西藏最迷人的地方,就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看待生活和外界的方式。怎么看待山、看待树、看待对方。这就是“极地”的内涵。

  纪录片用二十多个故事,去讲人与“对方”,讲述那些充满温暖的、开阔的、甚至是幽默的关系。在这里面,“对方”可以是一双鞋、一座山、一匹马、一块石头,也可以是一袋盐、一幅唐卡、一个人。所以放眼望去,离你最远的,是极地,离你最近的地方,也是极地。曾海若说“以前经常担心,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已经丢掉了那些美好的智慧、淳朴的传统,是不是走得太快,需要听一听,看一看。现在又觉得,快有快的风景,慢有慢的乐趣,别被快慢困住,就挺好。”

  《极地》呈现了西藏民族文化的“回归”情怀,即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这里回归的并不是从城市回到乡村,而是城市缺失的最鲜活的民族元素和民俗,西藏个体感受的完整性以及那份西藏独有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