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藏族作家王小忠散文集《浮生九记》入选“中国多民族文学丛书”第六辑,并由作家出版社于2019年1月出版发行。该集子收入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散文力作《兄弟记》《做珠记》《木楼记》《尕秀记》《少年记》《漫游记》《支教记》《喂鱼记》《堡子记》等,通过书写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的甘南故事,再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不同文化交汇下的真实图景。

        “《浮生九记》里,有我对乡村生活的不舍与悲伤,有对牧区发展的思考和构想,有对少年时代的回忆和眷恋,有对旅游业带来的盲目的追求和担忧,有对故乡传奇人物的演绎和虚构,有对信仰的理解和认识。总之,是我年轻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行走过的足迹。多少年以后,我不知道这片土地变得美丽还是丑陋,但《浮生九记》却真实记录了我年轻的生命对这片土地的理解。取浮生之意,非空虚不实,浮生恰好是我生命中的众生。” 作者在后记中说,甘南这片大地上,我已经生活了四十年。由于地缘关系,我们一直处在农区与牧区的交汇地带,尤其是我的众多亲人,因脱离了纯牧业的生活方式,转入农业耕种之后,显得愈加贫困了。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优良的天然牧场,都不见了,那种巨大的生存空间和相应产生的高原游牧文化似乎成了遥远的传说,剩下来的只有适宜于高海拔地带的简单生活了。而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厚而实用的高原生存经验,也似乎变得可有可无。在这样的时代里,我的亲人们或守着几亩薄田,或在牧场围绕牛羊,过着各自的日子。无病无灾,按理说也算是种幸福吧。可是,大家都不情愿被地域束缚,也不情愿被命运捆绑,于是在这片半农半牧的土地上拼命挣扎着。这块贫瘠的土地养育着成千上万的民众,可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大家拼命挣扎的同时,也渐而迷失了方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观念的更新,加之外来人口的迁移和融合,使这片土地原有的游牧文化在不断丧失的同时,渐而多出了形同城市的文明,以及文明掩盖下的难以说清的复杂与颓败。田地荒芜了,人心在经济大潮里日益涣散,似乎失去了道德的约束,沿着我们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礼俗、兄弟、亲情,乃至故乡,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名词,没有了情感,也失去了温暖。这么多年来,无论是乡村,还是草原,它们和我像一对情人,匆匆相聚,便又匆匆而别。唯有相同的热血,但我又不禁担心,那股热血有一天会不会变得冰冷?我一直在估摸,大家在奔赴另一个世界的途中,会不会热情地谈论此生作为亲人的骄傲?抑或是因为此生生活在同一片草地上,内心才布满了仇恨?祖辈们以及我和我的亲人们都生于斯、长于斯,我们之间的恩恩怨怨在这片土地上已成鲜为人知的故事。多少年以后,我不知道这里会有怎样的变化,也不知道亲人间的恩恩怨怨又将被演绎成怎样的传说,但我坚信,热血一定会保持它固有的温暖。就其这点,我更喜欢“浮生”这个词了。

       王小忠,男,藏族,甘肃甘南人,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诗集《甘南草原》等两部。散文集《静静守望太阳神:行走甘南》《黄河源笔记》等三部。曾获“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奖”,“黄河文学奖”,“《红豆》年度小说奖、散文奖”,《莽原》年度”非虚构”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