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洲塔教授主编的《藏传佛教高僧弘法手迹珍典》第一辑40册,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据洲塔教授介绍,此次出版的《藏传佛教高僧弘法手迹珍典》第一辑40册,仅是他近些年来搜集到的珍贵古籍文献的部分内容,接下来还会陆续推出第二辑、第三辑,全部出齐,预计有120多册。这批文献中有很多成书于藏传佛教后弘期初期,内容涉及后弘期初期藏传佛教诸派高僧大德的稀见著述、生平传记、道歌、教法史、佛经注疏、礼赞等。代表性的珍贵资料,有历来被认为是第一部藏文历史典籍《巴协》的一个新版本,全书共62页,字迹清晰,保存完整,为《巴协》版本的对勘提供了新资料。此外,还有玛尔巴(1012—1097)、米拉日巴(1040—1123)等大成就者的传记,其中仅《米拉日巴传》就有6个不同版本,有一个版本声称是米拉日巴家族的一位子弟在跟随上师讲经传法、调解纠纷的过程中每天所做的记录,如果属实,则为当朝人写当朝事,具有“实录”性质。

  洲塔教授认为,这批文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史料价值。以往藏学研究,可以使用的资料极为有限,学术界最常引用的藏文史大概也就几百种,这与藏文典籍的存世数量极不相称。据初步研究,这批文献记载了7—13世纪藏区各地的宗教信仰、社会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丰富信息,有些资料还提及南亚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的历史,对拓展以上地区宗教史和社会史研究,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二是文化价值。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早已不是鸦片战争后那个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20世纪初期,敦煌藏经洞的大量珍贵文献和文物被西方列强瓜分,导致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怪像,成为中国学人的世纪之恨。洲塔教授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曾遇到一些境外学术机构的人员,乃至很多不法分子也在觊觎这些珍贵资料。很多时候,我们的古籍搜集整理就像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需要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如果我们犹豫不决,踌躇不前,很可能资料就会被其他国家拿走。我们决不能重蹈覆辙,走入“西藏在中国,藏学研究在国外”的怪圈。这批文献的出版,也是对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一点贡献。

  三是版本学价值。这批资料大都保存在藏区各大寺院或农牧民家中,多被奉为镇寺之宝或传家宝,大都密不示人。有时候一种资料由不同的寺院或家庭分开保存,研究者若想见其全貌几无可能。所以我们将这些历尽艰辛搜集到的文献,全部彩色影印出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献原貌,希望可以推动藏文书籍版本学的研究。

  四是文字学方面的价值。这些资料大都成书年代早,横跨几个世纪,书写方面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推进藏文发展史的研究。

  五是示范引领价值。我们开展的藏文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可以为国内其他少数民族,乃至汉族的古籍文献整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近年来,洲塔教授和他的团队致力于藏文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了《甘肃宕昌藏族家藏古藏文苯教文献》30册,《甘肃青海四川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60册,《藏族苯教医典》3册,《藏传佛教高僧弘法手迹珍典(第一辑)》40册,《藏族口传文化汇典(第一辑)》60册。其中《甘肃青海四川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曾作为国礼,于2014年6月,由李克强总理赠送给牛津大学波德林图书馆。

  据悉,洲塔教授主持申报的《藏族土司资料集解》20册和《藏族部落史料全集》20册,在近期公布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中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