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来自青海省13家文博单位的442组件文物珍品揭开神秘面纱。这次展览中有哪些难得一见珍贵文物?对此,记者采访了青海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智信、青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研究员崔永红,听听他们介绍文物背后的故事。

       双人抬物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

       双人抬物纹彩陶盆,出土于同德县宗日遗址,泥质红陶,唇外侈,略鼓腹,内外饰黑彩,外部主要为平行条纹。内彩主题为四组两人相向而立背部弯曲、双臂前伸共抬一圆形重物,四组纹饰之间以横竖条纹填充,人物和横线之间用竖线隔开,下面是平行纹。这种图案的彩陶盆在马家窑文化中仅此一件,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说明这个时期的人们已有农耕、畜牧、制陶等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面如音乐、舞蹈等活动也应运而生。

       彩陶靴(青铜时代辛店文化)

       彩陶靴出土于乐都区柳湾墓地,它虽然是一种容器,但是它的造型应是当时古代先民所穿靴的直接反映。文物彩陶靴的历史性成就在于它已完全脱离了用整块兽皮裹在脚上的原始鞋的状态。这件彩陶靴在我国属首次发现,它的造型结构告诉我们一个远古的伟大创举所经历的漫长岁月。

       狼噬牛金牌饰(汉代)

       狼噬牛金牌饰出土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画面中表现出山峦、森林、狼、牛等自然形态:森林中一只狼正咬噬住一头牛的后腿,牛痛苦挣扎,整个场景充满了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紧张氛围。金牌背部略平展,有两个矩形横扣,应为系挂之用。金牌饰是我国北方多以动物为题材的典型饰物,是显示身份等级的匈奴文化标志性佩物。

       金扣蚌壳羽觞(魏晋十六国时期)

       金扣蚌壳羽觞出土于西宁市南滩砖瓦厂魏晋墓,是首次展出的文物。蚌壳镶金口的耳环极为罕见,这件文物以较大的蚌壳做杯身,蚌壳口沿处用贵金属黄金镶口金边,制作精细。它体现出其主人显贵的身份和地位,器具本身精美华丽,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紫地婆罗钵文字锦残片(唐)

       出土于都兰县热水墓群的紫地婆罗钵文字锦残片在出土时原本是一件不起眼的文物,被放在三类文物保存箱。文物鉴定时,一名专家发现这块布上有异域色彩的纹饰和图案,上面还有两行神秘的字符。后来经过德国波斯文专家鉴定,发现这些“神秘”的字符是波斯萨珊朝的婆罗钵文字。这件锦,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块8世纪的波斯文字锦。

       人身鱼尾金饰片、奔鹿纹金饰片、骑射形金饰片(唐)

       人身鱼尾金饰片、奔鹿纹金饰片、骑射形金饰片三件文物均出自都兰县热水墓群,也是展览中首次亮相的文物。

       其中人身鱼尾金饰片中人身鱼尾形象罕见特殊,器物可能属于剑鞘的装饰,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骑射形金饰片不仅反映了狩猎生活,更为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服饰、武备等内容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